看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都知道,蜀汉的两位名将张飞和赵云出战时,经常会自报家门:“燕人张飞在此!”、“我乃常山赵子龙……”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在名字前加上“燕人”“常山”呢?难道只是为了说明身份吗?
其实不然。《三国志》记载:“张飞,字益德,涿郡人。”涿郡就是今天的河北涿州市,而涿郡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燕国,因此张飞自称“燕人”,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家乡出身。
不过,这其中还有一层自豪的意味。就像现代人说:“我姓秦,秦始皇的秦”,而不会说:“我姓秦,秦桧的秦。”张飞的“燕人”称谓里,隐藏着对家乡的自豪。
燕国在春秋时期曾差点灭亡,多亏齐国相助才站稳脚跟;到了战国,燕昭王励精图治,筑黄金台、重用人才,像苏秦、乐毅、邹衍这样的贤士都被重用,使燕国一度成为七雄之一,甚至攻入齐国,占下七十余城。这段历史让燕国人引以为豪。战国末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刺秦,也让燕国充满侠义精神。燕赵两地自古出英雄豪杰,民风尚武,讲仁义、重侠义、轻生死,这也塑造了当地人的性格。
赵云的“常山赵子龙”同样是出于类似原因。常山位于今日河北,战国时属赵国。由此可见,张飞和赵云其实是老乡,燕赵之地的侠义精神深深影响了他们。
在三国那个群雄并起、战火连绵的时代,报上家门不仅是对自己出身的认同,也是一种对敌人的威慑:我来自燕赵之地,勇武刚烈,非同凡响。这就是张飞和赵云自报家门背后的深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