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纺织及擀制技艺,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疆的各民族手工艺当中制花毡可以说是最普遍的,其制毡工艺历史悠久。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罗布泊楼兰遗址中出土文物中有约公元1世纪至3世纪时的毡帽,而在以后新疆出土的毡片、毡靴等更是不计其数。而《魏书·西域》中提到的“锦毡”即花毡,汉藉中则把毡称作“旃”、“施”等。唐代诗人李端所作《胡腾儿》一诗中,有“扬眉动目踏花毡”的句子。新疆花毡的制作种类有:补花毡、印花毡、绣花毡、擀花毡四种。
补花毡:维吾尔族称“西尔达克”,是生活在牧区的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至今使用最多的品种。它是用色布或色毡套剪,正反对补,虚实相映。纹样多用羊角、树枝、卷云、水纹等样式,图案基调粗犷豪放,色彩对比强烈。
印花毡:维吾尔语称“巴斯玛古丽克依克孜”。印制方法与土印花基布本相同。制作时先将素毡铺平,打上线,根据需要,在不同的面积上铺一层不同的底色,勾出边线,多用黑色,也称“黑色皮”,然后用不同的色料印出不同的纹样图案,纹样细腻、艳丽,花色品种多。但此类花毡的图案耐久性差,使用时毡子本身还好,花样则早已面目全非,所以此类花毡不算怎样流行。
展开全文
绣花毡:维吾尔语称为“凯西坦克依克孜”,它是用彩色的丝线锁盘针法将各种纹样图案对称地绣在花毡上,制作精良,且费工费时。这种花毡主要铺在客厅主位上,是旧时贵族用品之一,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和田、墨玉、策勒、于田等地区最为流行。
擀花毡:维吾尔语称“坦力玛特”。这种擀制的花毡制作过程费工,但牢固耐用,纹样清晰,美观大方。此类花毡一直在新疆广为流传。
(责任编辑/姚泽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