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蒙眼的猫女造型更顺眼呢?
而这与我们很多中国人印象中的蒙面形象有很大不同:在中国古装剧中,角色在隐藏身份时更喜欢蒙住下半张脸。
为什么中西方在蒙面时有这样的不同之处?今天来带大家一探究竟吧~
01
西方蒙面历史
在西方,蒙面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
看到蝙蝠侠和猫女的面罩,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在假面舞会上所需要佩戴的假面。
假面舞会是万圣节(Halloween)中最具浪漫气质的激情活动之一。万圣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凯尔特人的属阴节(Samhain)。他们认为这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
人们相信在这一天亡灵会借活人之身重生,因此就戴上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动物或鬼怪,把它们吓走。
这就是今天人们打扮成鬼怪、开假面舞会来庆祝万圣节的由来。
在舞会上,人们会把自己隐藏在华丽的面具之后,来摆脱平日里的压力和束缚。
由于在舞会上,人们要进行交谈、品尝食物等等,如果面具把嘴巴蒙上的话就会十分不便,因此假面舞会上人们常常都只蒙上半张脸。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蒙眼形象来自于威尼斯的面具。
早在13世纪,威尼斯便有了关于面具的记载。
在18世纪之前,很多威尼斯人甚至经常戴着面具去工作和生活,在狂欢节(Carnevale Di Venezia)时更是面具不离身。
在面具背后,人们之间的社会和年龄差异也会暂时消失。
此外,意大利的即兴喜剧中也会用各种各样精美的面具来代表不同性格和身份的人物。
其中,Colombina(鸽子)、Gatto(猫)等角色的面具就都是只遮住眼部周围的半面具(half-mask)。
由于西方人佩戴面具的时间较长,还通常是不透气的硬质面具,因此为了便于呼吸,蒙眼面具会更加常见。
在西方影视剧和舞台剧中,为了让演员们说清楚台词、表达情绪,让观众们认出各位演员,不遮住嘴巴的面具显然更加合适,接吻时也不必把面具摘下来了。
在西方影视剧中,第一个蒙眼形象应当是佐罗。
02
蒙面文化在中国
在中国古代有种可以遮住面部的帽子,叫做帷帽。
最初只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用它遮挡风沙,传入中原后,由于古代女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允许抛头露面,帷帽就成为了妇女的出行之服,唐代尤为盛行。
再后来,就出现了影视剧中常常出现的面纱。
并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更加讲究“含蓄”“眉目传情”,而不是像西方那样通过夸张的嘴部动作表达情绪,因此即使遮住口鼻,我们依然能够通过他的眼睛来读懂情绪。
就连颜文字表情都可以看出差别:
此外,不同于西方的硬质面具,在中国影视剧中,人们常常用柔软的布料来制作蒙面的道具,因此透气性较好,制作简单,也更不容易被人认出,适合短期佩戴。这就成了小偷和强盗类型的角色常用的遮面方式。
03
日本的蒙面文化
或许你们常常在一些日本的作品中看到这样的遮住鼻子的盗贼形象:
但只遮住鼻子的话,有什么用呢?
其实,这些盗贼并不是想要蒙住鼻子,而是在想办法遮住自己的发型。
日本盗贼形象中蒙鼻子的东西其实就是日本普通老百姓清洁擦拭之用的手拭(手拭い)。
这一形象出现在幕府倒台和明治维新之时。在这一时期,武士阶级渐渐没落,很多武士为了维持生计当起了盗贼。
当时的日本有一种很流行的武士发型——月代头,为了不被其他人发现自己是武士,他就会在行窃时用手拭包住月代头,这样就不容易被辨认了。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介绍的只是影视剧中的常见形象。但在现实中,很多国家中都同时存在着这两种蒙面方式哦~
-END-
赖世雄 | 英语阅读理解,如何实实在在提升?这三点你一定要知道!
又一英文新词火遍全球!老外眼中的上班族魔幻日常,太逼真了
奥斯卡神级名场面!获奖嘉宾和主持人直播扇脸,CNN报道事件后续让人唏嘘
赖世雄 | 谓语和谓语动词一样吗?
图文资料整理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